曹宏斌: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71年10月生。1993年本科畢業(yè)于天津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yè)。1993.8~1995.8在南通永通活性碳纖維有限公司從事活性碳纖維的應用開發(fā)工作。1995.9~1998.3在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化學工程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主要從事煉油廢水處理過程中有毒有機物對生物膜內硝化細菌代謝活性影響的實驗和過程模擬研究。1998.9~2001.6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yè)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電場作用下生物膜結構、形態(tài)和傳質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獲2004年天津市優(yōu)秀博士論文。2001.6進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課題組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氮硫釩鉻等工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再生循環(huán)技術與產(chǎn)業(yè)化示范”,具體包括“電-生物耦合處理/測量持久性有機物”、“煙氣生物脫硫”、“鉻污染固體廢棄物生物修復新過程”和“新型綠色無氟聚醚多元醇及聚氨酯泡沫材料開發(fā)”等方向。現(xiàn)負責國家“863”青年基金1項、“973”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院地合作基金1項和企業(yè)橫向課題8項。已發(fā)表論文40多篇,申請發(fā)明專利12項。
電話:010-62655828,82610244;
郵箱:hbcao**[ta]**e.ipe.ac.cn
徐紅彬: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7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96年7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1999年7月獲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現(xiàn)過程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12月獲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后留所工作。作為綠色過程與工程實驗室青年學術骨干,主要從事資源環(huán)境領域綠色過程與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綠色產(chǎn)品工程、結晶與材料工程、化工熱力學與流體力學計算等。現(xiàn)承擔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參加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1
項;2005年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第六名);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錄多篇;申請發(fā)明專利5項,其中已授權專利1項、國際專利PCT優(yōu)先權1項。
電話:010-82627096,82610244;
郵箱:hbxu**[ta]**e.ipe.ac.cn;hongbin_xu**[ta]**.net
張亦飛: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65年11月生。1985年江西工業(yè)大學化工系畢業(yè),1990年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專業(yè)碩士,200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化學工藝專業(yè)博士,之后在開普敦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兩年,期間獲南非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會優(yōu)秀博士后基金資助,2006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工作。曾參加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一項。在Chem.
電話:010-62655828;
郵箱:yfzhang**[ta]**e.ipe.ac.cn
袁章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1963年7月生。1983、1988和1993年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在北京科技大學任副教授。1996年在日本JICA九州國際中心等地進修,1997-2000年在九州工業(yè)大學任講師,2001年入選為“百人計劃”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回國任本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7-2008年在東京大學任客員教授。與日本合作進行了高溫熔體表面張力和界面現(xiàn)象、微重力材料科學和能源資源循環(huán)利用等領域的研究。承擔過多項國家攀登計劃“熔融還原煉鐵法”、“九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負責完成了二十余項科研項目,3項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鑒定,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5次;發(fā)表論文120余篇,其中EI收錄60余篇;SCI收錄40余篇、引用次數(shù)超過達150次;出版專著2部;已授權和申請發(fā)明專利15項。目前研究課題:資源綜合利用包括氯化法鈦白和海綿鈦;稀土及高溫熔體的物理化學;微重力環(huán)境下材料的界面現(xiàn)象;鋼鐵冶金與化工用反應器及噴槍的研制和生態(tài)過程工業(yè)的節(jié)能環(huán)保與CO2利用技術。
電話:010-62527440,62533383;
郵箱:yuanzhf**[ta]**e.ipe.ac.cn
譚強強,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69年05月生。2003年03月于北京科技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后,進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年12月進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儲能器件、納米氧化物粉體、功能陶瓷薄膜制備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要從事電化學電容器、燃料電池、堿金屬熱機等能量轉換材料與儲能器件,以及四氯化鈦、海綿鈦、鈦合金新型制備工藝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863高技術發(fā)展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王寬誠博士后工作獎勵基金資助等項目多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SCI、EI收錄20余篇,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10項。正在承擔省部級重大科攻關項目2項和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1項。目前主要開展新型能量轉換材料與儲能器件、材料與冶金物理化學、鈦資源綜合利用、冶金工程與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F(xiàn)協(xié)助指導博士生碩士生多名。
電話:010-62533383;E-mail:qtan**[ta]**e.ipe.ac.cn
郭占成: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博士,44歲,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2年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獲博士學位,之后在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工作,1998年晉升為研究員,1999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0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獲得Materials & Minerals & Mining學會的Billiton Gold Medal獎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60多篇,發(fā)明專利10多項。在學術團體中,任北京金屬學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物理化學委員會委員、<鋼鐵>和<過程工程學報>編委。主要研究領域:冶金過程和煤炭能源轉化過程物理化學、金屬礦物資源高效冶金技術。從能源、資源、環(huán)境角度出發(fā),研究冶金及能源高效轉化新方法新理論,例如煤基熔融還原煉鐵、難處理礦物的冶金技術、電化學冶金、煤的催化燃燒、煤-天然氣共轉化。曾承擔“超重力電化學反應及電沉積金屬材料”等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粉煤催化燃燒”國家“863”課題、“熔融還原煉鐵技術”國家“攀登”項目等。
電話:010-62558489;
郵箱:guozc**[ta]**e.ipe.ac.cn
王志: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31歲,2002于東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于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同年晉升為副研究員,2005年獲碩士生導師資格,2006年在比利時魯汶大學進行短期高訪研究。主要從事資源綜合利用與增值冶金的應用基礎研究與過程開發(fā),具體課題包括氧化鋁生產(chǎn)高效節(jié)能技術、冶金過程NOx抑制技術、電子廢棄物資源化、超重力電化學基礎等。負責完成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作為主要研究骨干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973”子課題1項及“十?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1項。目前負責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子課題1項;主持自然基金委鋼鐵聯(lián)合研究基金1項;執(zhí)行負責中科院儀器研制項目1項;負責與參加地方及企業(yè)橫向課題多項。在J. Crystal Growth,Powder Technology及Light Metals等刊物上發(fā)表研究論文30余篇(SCI與EI收錄22篇),申請發(fā)明專利3項。
電話:86-10-62558489,62579402 ;
郵箱:zwang**[ta]**e.ipe.ac.cn
蘇志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1954年7月生。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生物工程學報副主編,國際期刊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 Biotechnology和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編委。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85),荷蘭Delft大學博士后(87),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訪學者(90,92)。1994年進入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199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99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方向為生物產(chǎn)品制備工程,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純化、修飾和穩(wěn)定技術和制備過程優(yōu)化。已承擔和完成的項目包括國家八六三重大項目《人工血液代用品的研制》、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天然產(chǎn)物分離純化新技術》、國家八六三計劃生物領域項目《產(chǎn)品分離純化和質量控制技術平臺》等。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90 篇, 國際會議論文35篇。
電話:010-62561817;
郵箱:zgsu**[ta]**e.ipe.ac.cn
王云山: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6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獲河北大學生物學系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專業(yè)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專業(yè)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中國農(nóng)科院研究生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生物物理專業(yè)理學博士學位。1982-1998年在河北大學生物學系、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河北省基因工程技術中試基地工作,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微生物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1998年進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出站留所工作。曾參加和主持過多項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發(fā)酵工程與生化分離工程。研究內容包括菌種的選育和基因工程改造;發(fā)酵工藝優(yōu)化及中試放大;發(fā)酵產(chǎn)物的鑒定、檢測及分離提純方法;探索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過程,提高目標產(chǎn)物的產(chǎn)量;蛋白質分離純化過程研究。
電話:010-62625370;
郵箱:yswang**[ta]**e.ipe.ac.cn
閉靜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女,1968年8月生。1993年獲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并留所工作,1999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1年在德國國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GBF)做博士后,參加歐盟第五框架生物技術研究項目-動物細胞凋亡的基因調控,2001年至2003年受聘于英國Birmingham大學化工系BBSRC項目研究員,從事動物細胞生長周期的基因調控和基因工程疫苗的開發(fā)。正在負責執(zhí)行國家“863”項目-基因工程蛋白分離純化過程質量控制平臺技術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一項和企業(yè)橫向項目資助等,主要進行大分子蛋白、抗體、病毒樣顆粒、DNA疫苗等分離純化和質量控制技術平臺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0多篇, 申請兩項專利和撰寫了1本英文學術專著中的1章。
電話:010-62551814;
郵箱:jxbi**[ta]**e.ipe.ac.cn
馬光輝: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女,1964年9月生。1988年日本群馬大學高分子工學科畢業(yè)。1990年、1993年分別獲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高分子工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被聘為日本東京農(nóng)工大學大學院生物系統(tǒng)應用科學研究科助理教授。曾獲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資助,赴美國Lehigh大學和New Hampshire大學做訪問學者。2001年6月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任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研究員,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從1988年起,一直從事各種尺寸和功能的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設計和應用研究。重點探索均一親水性高分子納米級微球及微米級微球的制備和應用。撰寫了6本英文學術編著中的6章,編寫了6本英文叢書,2本中文專業(yè)書,在國際期刊發(fā)表了80多篇SCI收錄的學術論文。獲2001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目前研究方向為均一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制備及在生化工程和醫(yī)學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fā)用于生化分離、藥物載體、臨床分析試劑的重要產(chǎn)品;同時進行長效蛋白質藥物制劑、智能型載藥凝膠、抗癌劑靶向性載體的設計、制備和應用研究。
電話:010-82627072;
郵箱:ghma**[ta]**e.ipe.ac.cn
雷建都: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72年生。2002年6月在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yè)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4年9月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完成博士后研究,隨后到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劑型與生物材料工程”課題組工作,于2005年1月被聘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有:長效蛋白藥物制劑技術研究;生物活性物質分離分析及天然產(chǎn)物有效成分提取;微流控芯片與微型生物傳感器研究。
電話:010-62550875-804;E-mail:jdlei**[ta]**e.ipe.ac.cn
陳洪章: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1961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定陶縣,1983年7月獲得南京林業(yè)大學農(nóng)學學士學位,1991年7月獲得山東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7月獲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F(xiàn)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生物質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4年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近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80多篇,出版學術論著4部,申請發(fā)明專利48項。已培養(yǎng)6名博士、13名碩士,(2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yōu)秀獎,1人獲得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稱號),博士后3名。目前主要致力于纖維素生物技術的研究,以新型固態(tài)發(fā)酵和原料組分分離為核心,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學和工業(yè)生態(tài)學的新思路,研究纖維素生物技術的基礎和關鍵技術平臺問題。
電話:010-82627071;82627067;
郵箱:hzchen**[ta]**e.ipe.ac.cn
叢威: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1969年7月生。研究方向為發(fā)酵清潔生產(chǎn)與光合反應工程。研究發(fā)酵工藝調控、元素循環(huán)、新分離技術、廢水資源化等技術,實現(xiàn)大宗發(fā)酵產(chǎn)品的清潔生產(chǎn);研究微藻大規(guī)模培養(yǎng)反應器、二氧化碳傳遞、光合作用調控、微藻采收和后加工技術,實現(xiàn)人工生物固碳。目前主持973課題“硫化礦生物預氧化體系復雜界面作用”和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發(fā)酵產(chǎn)品提取中的酸堿再生技術”,承擔生物催化973項目中的“生物轉化過程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清潔工藝”部分、863重點項目中的“味精清潔生產(chǎn)新工藝”和863目標導向課題中的“乳酸清潔生產(chǎn)新工藝”。1999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主持研制的系列光生物反應器2001年獲九五攻關成果認定;合作研究的成果“乳鏈菌肽的研究與開發(fā)”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授權發(fā)明專利7項,授權實新專利6項,申請發(fā)明專利7項、國際專利1項,申請實新專利2項,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120余篇。
電話:010-82627060 ;
郵箱:weicong**[ta]**e.ipe.ac.cn
康瑞娟: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女,1965年1月生。1987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應用生物化學專業(yè),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作。1992-1993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國家生物工程中心(GBF)工作一年,進行有關重組大腸桿菌高密度培養(yǎng)及代謝副產(chǎn)物的研究。1999和2005年分別獲得本所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微藻生物技術和光合反應工程。在深入研究微藻及其他微生物細胞代謝途徑的基礎上,建立細胞定向改造及重要產(chǎn)物定向調控的方法,解決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微藻生物能源生產(chǎn)中的共性技術針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這一關鍵問題,開展了微藻生理與環(huán)境因子相互作用、光合碳代謝機理與調控等基礎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一系列與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微藻生物能源生產(chǎn)相關的應用技術:如微藻大規(guī)模培養(yǎng)設備及工藝、采收和后加工技術、利用廢水、廢氣培養(yǎng)產(chǎn)能微藻等工作。已發(fā)表論文40余篇。
電話:010-82627074;
郵箱:rjkang**[ta]**e.ipe.ac.cn
石紹淵: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博士,1971年生,碩士生導師。2004年7月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4年9月-2006年9月在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回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為電膜技術在生物產(chǎn)品分離中的應用。主要開展電膜分離過程中膜污染防治和離子遷移調控的基礎理論及其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微生物冶金強化技術和生物浸礦反應器研制等。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低品位復雜礦生物冶金的基礎研究”、1項歐盟環(huán)境管理合作計劃(EMCP)的課題和1項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細菌還原處理重金屬硫酸鹽溶液的基礎研究”。曾主持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電化學氧化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基礎研究”。目前承擔973課題“硫化礦生物預氧化體系復雜界面作用”的菌固界面作用、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發(fā)酵產(chǎn)品提取中的酸堿再生技術”的離子調控技術,參加863重點項目的“味精清潔生產(chǎn)新工藝”任務。以及承擔863課題“新型轉鼓式微生物浸礦反應器研制”、生物過程工程973項目的子課題 “酸堿再生的膜污染與離子遷移調控機制”和863目標導向課題“高強度高密度發(fā)酵生產(chǎn)L-乳酸關鍵技術”中的“膜污染防治關鍵技術”內容。已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會議發(fā)表論文20余篇,申請發(fā)明專利1項。
電話:010-62554284,Email: syshi**[ta]**e.ipe.ac.cn
趙兵: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6年2月生,1986年畢業(yè)于成都科技大學,1989年在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獲碩士學位,并獲首屆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yōu)秀獎,后留所工作,2000年在該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植物細胞工程及天然產(chǎn)物生物煉制研究,涉及珍稀瀕危中藥材、石油植物等遺傳轉化、分子標記育種,規(guī);M培快繁和人工種植,組培苗病毒檢測及化學指紋和DNA指紋評價,天然產(chǎn)物的規(guī)模化提取、分離及其高效耦合集成,天然產(chǎn)物結構修飾,生物催化轉化,生物燃油制備新方法和新設備,生物農(nóng)藥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fā)。負責和承擔多項國家863課題、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際合作及企業(yè)合作課題等。已獲國家科技部登記成果4項,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130余篇,申請專利23項,獲授權專利16項。培養(yǎng)碩士生6名,培養(yǎng)博士生4名。
電話:010-82627059,
傳真:010-6257***
郵箱:bzhao**[ta]**e.ipe.ac.cn,bzhao25**[ta]**a.com
王曉東: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男,1966年6月生。1997年于中科院植物所獲博士學位,1999年由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出站。主要從事植物細胞工程、植物生物技術和天然產(chǎn)物的提取與分離等方面的研究。曾參加多項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目前進行“十五”攻關項目“新疆紫草繁育研究”。現(xiàn)已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合作專著1部,申請專利4項。
電話:010-82627059,E-mail:xdwang**[ta]**e.ipe.ac.cn
袁曉凡: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博士,女,1972年4月生。1994、1997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獲學士、碩士學位,2001年在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環(huán)境生物技術室獲博士學位。博士畢業(yè)至今在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作為主要參加人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加了“863”子課題、“十五”攻關及中科院西部項目各1項,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3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錄,協(xié)助培養(yǎng)碩士生1名。目前主要從事珍稀瀕危植物的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組培快繁、化學成分分析、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天然產(chǎn)物的提取分離純化以及環(huán)境微生物大規(guī)模發(fā)酵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在研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疆雪蓮規(guī);M培快繁植株質量的適時監(jiān)測及指紋圖譜評價體系研究”;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設施農(nóng)業(yè)土壤障礙的微生物調控關鍵技術研究”。
電話:010-62574372;
郵箱:xfyuan**[ta]**e.ip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