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洪峰將至同江 趙博/制圖
武警官兵正在加筑堤壩
最高洪峰將至同江:加固防洪墻 調來400噸位駁船
根據(jù)水文部門預計,截至26日19時,黑龍江干流最高洪峰正在逼近同江江段,預計27日到達。同江目前堤壩防守情況如何?如何迎戰(zhàn)最高洪峰?26日,本報記者飛赴同江市設防重點村段——黑龍江堤壩三村段一帶,探訪一線搶險情況。
啟動一級響應
緊急加固城區(qū)防洪墻
據(jù)悉,16日,針對雨情、汛情和險情不斷變化,同江市迅速啟動了一級防汛應急響應。
據(jù)同江市委宣傳部介紹,同江市西港作業(yè)區(qū)防浪墻高2.8米,由于連日來松花江水位持續(xù)上漲,造成防浪墻有一米多深浸泡在江水中。為了防止長期受江水浸泡、沖擊損害墻體,同江市組織機關干部、社區(qū)工作人員以及工商聯(lián)人員共千余人,壘砌二道堤壩,對全部防浪墻進行加固,抵御洪峰和持續(xù)上漲的江水對防浪墻的侵蝕。
省防汛指揮部向同江市防指下發(fā)緊急通知,要求同江市加強城區(qū)防洪墻搶險加固工作,并立即組織實施。要加強巡堤查險,發(fā)現(xiàn)險情及時處理,確保同江市城區(qū)防洪安全。
目前,同江市已采取措施緊急加固城區(qū)防洪墻,并在防洪墻后鋪設高0.5米、寬5米的壓土臺,加強巡堤查險并及時處理險情,應對歷史上最大洪水。
在同江市街津口鄉(xiāng)堤壩八屯閘,部分堤段水位已超過堤壩,后堆起的砂袋也被淹沒四五層,堤壩底部多次出現(xiàn)滲透管涌險情。搶險官兵幾天來從早晨4點一直奮戰(zhàn)到晚上7點,爭分奪秒搬運砂袋、加固堤壩、封堵管涌,共計萬余人在堤上搶險。
保證人員安全
城區(qū)低洼段轉移990名居民
搶險人員白天筑堤夜間臨時撤離
26日20時40分,記者來到位于同江市的三村口附近看到,該村的村民均已經(jīng)提前轉移。據(jù)該村留守巡堤員劉先生介紹,連日來,同江市相關部門為預防洪水侵襲城區(qū)和給低洼地段居民造成威脅,已經(jīng)提前排查、認真統(tǒng)計,近兩日及時對同江市城區(qū)低洼地段341戶990名居民進行轉移,在市內廉租房集中安置。
記者在現(xiàn)場了解到,25日晚,同江三村段因風浪太大出現(xiàn)較嚴重險情,同江市迅速做好搶險人員和險段村屯群眾的轉移工作,調動車輛和船只把蓮花河回水堤及北側33公里上的搶險人員全部撤離堤壩。當晚,相關部門作出部署,由于夜間時段較危險,為保證安全,搶險救援部隊白天回到堤上搶險筑壩,夜間臨時撤離至安全地帶。同江市還臨時設置三個緊急轉移點,并分別在不同地段安排船只,保證人員能及時快速轉移。同江市公安局負責從蓮花河開始向同江市內逐鄉(xiāng)逐村清車清人,進行集中安置。
備足砂袋迎洪峰
同江段周邊堆起
一座座“石頭山”
連日來,黑龍江同江段不斷受到洪水的襲擾,同江市相關部門和省交通運輸部門調集了大量運輸車輛和船舶前往同撫大堤運送石料。
26日17時40分,記者在前往同江市的路上看到,一座座大型的“石頭山”分別坐落在前往同江段的路上。據(jù)每天往返于佳木斯市和同江市的長途客車李師傅介紹,汛期開始后,每天都會在路上看到各種大型翻斗車來到“石頭山”拉運石料前往江段,這些石料在抗洪救援的關鍵時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搶險運力升級
400噸位駁船
每天往返搬運點
記者從同江市相關部門了解到,一艘400噸位的大型駁船已于26日調至同江段運送石料。
據(jù)了解,大型運輸車輛將石料從“石頭山”搬出后,直接以最快的速度運往黑龍江同江段的沿江點位,其間需要在江邊換乘船只運輸。我省交通部門和同江市相關部門每天已調集了大量船只在江上負責石料運輸工作。
26日,為了加大運輸量,相關部門調集了一艘400噸位的大型駁船往返于近十個點位之間進行船舶運輸,運力大大增強。
“點對點”安置群眾
一周以來安全轉移33899人
記者從同江市相關部門獲悉,8月11日,同江市政府部門下發(fā)人員轉移安置預案,專門成立人員轉移指揮部,涉及七個鄉(xiāng)鎮(zhèn),詳細制定了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堅持抗洪先保人身安全、救災先救人原則,形成了完善的轉移安置工作體系,同時分期分批進行。第一批重點轉移老弱婦孺和壩外村屯的群眾;第二批重點轉移東部四個鄉(xiāng)鎮(zhèn)的群眾;第三批重點轉移三村、青河和街津口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群眾,第四批重點轉移城區(qū)低洼地段的群眾。
同時,同江市政府部門組織相關單位進村入戶排查,耐心細致動員和組織群眾疏散轉移,確保不落一村,不缺一戶和不少一人。從19日至25日晚,同江市轉移群眾33899人,除部分群眾投靠親友家外,6處安置點先后安置群眾2755人。目前,為保證安置群眾基本生活,同江市民政部門及時調運帳篷950頂,發(fā)放米面油、棉被和床墊等救災物資達450多萬元,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衣被保暖和有醫(y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