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南出梨園口,可達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過嘉峪關通新疆;東經武威、蘭州,與內地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現為張掖市轄縣?偯娣e2777平方公里,海拔1370--2200米。全縣下設五鎮(zhèn)二鄉(xiāng),104個行政村,754個合作社,全縣總人口為146037人,總戶數44508戶。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城市人口1.8萬人。臨澤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東經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qū),西接高臺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臨澤縣轄5個鎮(zhèn)、2個鄉(xiāng):沙河鎮(zhèn)、新華鎮(zhèn)、蓼泉鎮(zhèn)、平川鎮(zhèn)、板橋鎮(zhèn)、鴨暖鄉(xiāng)、倪家營鄉(xiāng),國營臨澤農場。臨澤縣地形特征是“兩山夾一川”。
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類型:南部祁連山區(qū),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qū),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qū)。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縣境內祁連山區(qū)為祁連山脈的淺山區(qū),四周山峰環(huán)繞,中間為一小盆地,覆蓋有厚層黃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園河從中流經,河南、北階地為耕地,山坡為牧場。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不高,地勢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只有200—300米,是干旱剝蝕的低山區(qū),植被稀少,屬荒漠草原。中部走廊平原地勢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擁,沃野綠洲象一塊綠寶石鑲嵌于其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產豐富,是臨澤精華地帶。
臨澤縣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境內平原綠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歷史悠久的灌耕農業(yè)區(qū)。現有耕地28.32萬畝,宜農地33萬畝,有可開發(fā)利用的荒地82萬畝,其中宜農荒地27.9萬畝,宜林荒地15.1萬畝,宜牧荒地38.6萬畝。水資源以河水為主,泉水、地下水為輔,黑河、梨園河縱橫流徑,南、北部分布有許多季節(jié)河,中部湖泊、沼澤、水泉星羅棋布。地表水資源總量12.95億立方米,其中黑河、梨園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12.67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立方米;7座中小水庫總庫容3263.75萬立方米.縣境內山地占總面積20%,礦產資源也較豐富,己發(fā)現的礦種有錳鐵、磁鐵、石墨、玻璃用石英、鉀長石、石膏、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磚瓦用粘土、耐火粘土(紅粘土)、礦泉水。貴重金屬有沙金。縣境平川地帶占總面積80%,綠洲位于河流沖積平原,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草本、花卉、低等植物、食用菌、有毒真菌等,其中糧食作物、瓜菜作物、林木品種豐富,林果品種多,產量高,被譽為“花果之鄉(xiāng)”。野生植物77種,藥用植物2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綿刺、裸果木,二級保護植物有沙生檉柳等10種。野生鳥類有4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黑鸛,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獵隼、鳶、鶚等。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等。
臨澤縣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干燥,降雨稀少,蒸發(fā)量大,多風。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52.9小時,氣溫日較差大,縣城年平均日較差14℃,年平均氣溫為7.7℃。年均無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發(fā)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干旱、低溫凍害、干熱風、局地暴雨、霜凍等。臨澤縣交通、通訊便捷。蘭新鐵路,國道312線穿境而過,縣鄉(xiāng)村公路相互貫通,四通八達,縣鄉(xiāng)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電話國內國際聯網,有7個鄉(xiāng)開通了有線電視;西北大電網覆蓋全境。各鄉(xiāng)村均已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