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沿革點軍,因建安19年(公元214年),三國大將關羽在此點視兵馬,領兵布陣,威震一方而得名,是歷史上“上控巴夔,下制荊襄”之要塞,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美稱。點軍歷史悠久,據(jù)1971年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新石器時代巴楚之祖便在此繁衍生息,《東湖縣志》記載,漢代孝子姜詩曾居住在今孝子巖旁,據(jù)《湖廣通志》記載,在今磨基山處,晉代煉丹家葛雅川在此結廬隱居,冶煉仙丹。解放前,點軍大都屬原宜昌縣轄區(qū)。解放后,點軍區(qū)域行政機構變動頻繁。1950年8月,卷橋河西安安廟和五龍一帶為兩個行政村,隸屬當時宜昌市郊區(qū)人民政府。1951年,這兩個行政村又隸屬于原宜昌縣黃洲鄉(xiāng)。1953年,郊區(qū)政府擴大為5個鄉(xiāng),將原五龍、安安廟組建為安龍鄉(xiāng)。1958年8月市郊在河西點軍、艾家、安龍三個鄉(xiāng)的基礎上建立了點軍公社,下轄點軍、艾家、紫陽三個管理區(qū)。1960年,市郊五龍、十里紅兩個大隊組成了十里紅公社。1970年,范家湖、穆家店兩個大隊劃入宜昌市與十里紅公社合并,建立點軍公社。1984年,點軍公社改名為點軍鄉(xiāng)。1984年,聯(lián)棚鄉(xiāng)劃入宜昌市。198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宜昌市點軍區(qū),下設點軍鄉(xiāng)、聯(lián)棚鄉(xiāng)、朱市街街道辦事處。2001年6月16日,經省政府批準原宜昌縣土城、橋邊、艾家三鄉(xiāng)鎮(zhèn)劃入點軍區(qū)。2002年12月18日,點軍鄉(xiāng)、朱市街辦事處合為點軍街道辦事處。
2、行政區(qū)劃點軍區(qū)轄2個鄉(xiāng)(聯(lián)棚、土城)、2個鎮(zhèn)(橋邊、艾家)、1個街辦(點軍街辦),46個村民委員會,390個村民小組,6個居委會。
3、人口資源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區(qū)總人口105007人,其中農業(yè)人口87423人,非農業(yè)人口17584人,女性51607人。常住流入人口199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0人。當年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口 22019 人,鄉(xiāng)村勞動力49620人。
4、自然地理點軍區(qū)位于宜昌城區(qū)長江南岸,地處東經111°,北緯30°,分別與宜都、長陽、夷陵等縣市區(qū)接壤,屬武陵山脈的石門支脈,地貌多為低山丘陵和崗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為土城鄉(xiāng)白云山,高1301米;最低海拔為艾家鎮(zhèn)艾家村江邊,海拔40米。點軍區(qū)屬亞 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據(jù)氣象資料統(tǒng)計,平均日照數(shù)為1728小時,歷年平均日溫16.8°C,無霜期273.7天,年降水量1137mm。主要災害性天氣為干旱、暴風雨、低溫凍害等。
5、土地資源轄區(qū)總面積533平方公里,占宜昌中心城區(qū)的63%。2007年末,土地利用現(xiàn)狀是:耕地3053.75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園地10140.70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19%;林地32530.37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1%;牧草地0.02公頃,其他農用地1607.97公頃,占國土總面積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778.42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3%;水利設施192.11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0.4%;交通用地83.78公頃,占國土總面積0.15%;未利用地1883.01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3.5%;其他土地2030.37公頃,占國土總面積3.8%。據(jù)西部大開發(fā)土地資源調查評價結果,全區(qū)土地后備資源面積748.91公頃,其中可開墾耕地后備資源693.96公頃。
6、礦產資源轄區(qū)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白云石、磚用粘土等,主要礦石年產量分別為:石灰石36.6萬噸、白云石12.6萬噸、磚瓦用粘土39.9萬噸。全區(qū)現(xiàn)有礦山企業(yè)15家,開采總面積1.6149平方公里。礦山企業(yè)按開采礦種劃分為三類:開采石灰石的7家,面積0.7284平方公里;開采磚瓦用粘土的5家,面積0.1902平方公里;開采白云石的3家,面積0.6963平方公里。
7、水利資源 全區(qū)現(xiàn)有12條溪河,河流總長度167.4km,最大流量163.4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71立方米/秒。其中:集雨面積超過30 km2的河流5條,分別是:
(1)橋邊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起源于土城鄉(xiāng)竹蒿山,全長41.2km,集水面積273.3km2,河道平均坡度4.66‰,平均流量6.22m3/s。
。2)長嶺河:是長江的二級支流,起源于土城鄉(xiāng)梓相坪,全長25.2km,集水面積58.2km2,河道平均坡度5.55‰,平均流量0.97m3/s。
。3)聯(lián)棚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起源于聯(lián)棚鄉(xiāng)雞公巖、文佛山,全長21.4km,集水面積38.4km2,河道平均坡度7.45‰,平均流量0.71m3/s。
(4)三澗溪河:是長江的二級支流,起源于土城鄉(xiāng)王家灣,全長16.8km,集水面積56.2km2,河道平均坡度17.41‰,平均流量0.84m3/s。
。5)松門溪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起源于土城鄉(xiāng)韓家坪,全長15km,集水面積32.6km2,河道平均坡度21.11‰,平均流量0.92m3/s。
8、主要物產農作物有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茶葉、桑蠶;畜禽產品有:牲豬、奶牛、山羊、家禽等;水產品有魚、蝦、蟹等;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蓖子三尖杉、香樟、杜仲、楠木、羊角槭、紫檁、櫸樹、水青樹、紅椿、川黃檗、川黔紫薇、野生臘梅、黃楊木等多種植物及名貴中藥材,還有三峽庫區(qū)瀕危植物中華紋母。珍稀動物有:野生動物約70余科,100余種,國家級保護動物二十多種,如獼猴、穿山甲、豺、黃喉貂、水獺、小靈貓、林麝、白鸛、風頭蜂鷹、鳶、蒼鷹、紅腹角雉、長腳秧雞、紅腹錦雞、花面貍(果子貍)、貓頭鷹等,省級保護動物有三十多種,如貉、黃腹鼬、鼬獾、狗獾、豹貓、金貓、小麂、華南兔、紅白鼯鼠、赤腹松鼠、豪豬、白鷺、杜鵑、啄木鳥、八哥、紅嘴藍鵲、喜鵲、大嘴烏鴉、畫眉、紅嘴相思鳥、盲蛇、王錦蛇、黑眉錦蛇、烏梢蛇、尖吻腹、中華大蟾蜍、棘腹蛙等。
9、風景名勝
⑴旅游景點
車溪民俗風情景區(qū)位于土城鄉(xiāng)境內323省道邊,面積為18.64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區(qū)18公里,為國家“4A”景區(qū)。景區(qū)集青山碧水、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巴楚文化、農家手工生產于一體,是具有休閑娛樂、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獵奇探險、民俗風光、歷史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旅游區(qū)。景區(qū)旅游資源豐富,“三峽三谷景致美,九泉涌來九瀑飛,三十六巖十八洞,十二奇峰更明媚”的歌謠久傳民間。景區(qū)內15公里溪水蜿蜒流淌,兩岸峭壁林立,修竹如煙,野梅蔥蘢,更有河漫灘上零星的農家、咿呀的水車和一派古老山寨的田園風光。景區(qū)以兩大自然絕景(地貌奇觀-溶洞內蓮花狀邊石壩,植物奇觀-3000多畝野生臘梅)稱奇,富有土家族民俗風情和古老作坊的文化底蘊,是自然景觀與文化傳統(tǒng)交相輝映的世外桃源。
紫陽龍洞風景區(qū)位于點軍街道辦事處紫陽境內,毗鄰葛洲壩。它歷史悠久,南宋時期因金兵入侵中原,與南宋劃江而治,而紫陽地處江南相對富庶,故兩次遷為夷陵縣治。區(qū)內有兩龍四奇一古人:一條是藏于地下的“臥龍”——即龍洞;另一條是飛舞著的“游龍”——紫陽河。亞 熱帶植被“蟒藤”為一奇;千年榔欒樹質如鐵為二奇;百年野山楂為遮天蔽日為三奇;獨居龜王數(shù)十噸為四奇。古人:明朝兩京御史——王篆出生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在紫陽河口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出土大量的石、陶器。
文佛山風景區(qū)位于宜昌市江南點軍區(qū)聯(lián)棚鄉(xiāng)境內。距夷陵長江大橋15公里。該景區(qū)分巖洞區(qū)、林茶區(qū)、佛教文化區(qū)和大溪河谷走廊?偯娣e30平方公里。文佛山又名筐覆山、雞罩山,它“融歷史與自然為一體,集宗教與塵世于一身”。是觀光旅游,休閑避暑,野外采風,娛樂健身,資源考察,以及體驗民風民俗等多功能生態(tài)旅游勝地。文佛古寺,源于唐,興于明,盛于清。數(shù)百年來,香客盈門,佛光興旺,遠近聞名,享有“文佛仙山”之美稱。文佛山莊,農家旅居;劉家場度假村,以崇山峻嶺為背景,以蒼松古柳為襯托,吃農家飯,住小木屋,可獲返古歸真,悠閑自在之享受。石門洞風景區(qū)的石門洞又名龍王洞和小布達拉宮,位于聯(lián)棚鄉(xiāng)干溪境內。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靈洞仙湫”, 相傳道教張三豐在此修煉,F(xiàn)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宜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洞中空間之大居當?shù)馗上?8洞之首。洞內建筑始于宋朝。明太祖朱元璋昭書賜字后,相繼修建了龍王殿、張仙殿、佑圣殿、靈泉寺、臥云樓和殿前的漱玉亭。洞前峰巒拱揖環(huán)持,群山秀麗入畫,筆架山的旗山、鐘山引人入勝。群洞上下環(huán)繞,恍若天上人間,令人心曠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將此描繪成“輞川圖畫,桃源世界”。洞內還存在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四個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邊自然景觀的秀麗風光。游人贊曰:“偷得浮生雙休閑,且作石門洞中仙”。
三峽關風景區(qū)位于點軍區(qū)點軍街辦境內,規(guī)劃面積10.5平方公里。居長江西陵峽入口南岸,是“兩壩一峽”旅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武陵山脈石門洞支脈的丘陵地帶,是山地延伸到西陵峽口的凸出部分,形如瓶口,緊束長江。王家垴海拔414.6米,是宜昌中心城區(qū)附近最高點,是觀賞西陵峽、宜昌市、葛洲壩、夷陵長江大橋的最佳觀賞點。
青龍峽原始生態(tài)漂流風景區(qū)位于宜昌市點軍區(qū)土城鄉(xiāng)境內,跨土城鄉(xiāng)高巖、三澗溪、花栗樹、橋邊鎮(zhèn)雙堰口四個村,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距離宜昌城區(qū)20公里。主要開發(fā)有峽谷漂流和生態(tài)觀光兩類產品。風景區(qū)空氣新鮮,水質清冽,景色秀美,氣候宜人。峽谷兩岸奇峰異洞、峭巖飛瀑、青山疊翠、原汁原味;觀景游道沿溪延伸,路橋相連,九橋九龍,活靈活現(xiàn);小橋流水,竹海桃園,步移景異,別有洞天;漂流河道峽中穿梭,高低起伏,蜿蜒如龍,九曲回腸。漂流全程6公里,約需2小時;兩級水庫可確保全天候漂流,可開展“晴漂”、“雨漂”、“日漂”、“夜漂”;水岸互動性強:水上漂流、岸邊嬉戲、漂行互動、野趣橫生。
⑵文物古跡胡子巖摩巖石刻位于橋邊鎮(zhèn)黃家棚村二組的一座半山腰中,始建于西漢末、東漢初年間。巖洞內共有古僧石刻7個,觀音像一座,巖壁上雕刻有青龍白虎,各類圖案數(shù)幅。碑刻“重修古道”是三峽南部連接荊楚大地的交通要道,殘留在土城鄉(xiāng)望洲坪村的漢磚漢瓦(驛站用,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徐進1996年鑒定),證明了古蜀道修建于漢代或漢代以前,據(jù)今約2000年歷史。白云山古蜀道殘存的較完整部分,東起望洲坪,西至白云山,全長3000米,路面寬2米,明代初年翰林學士郭思溫在《上望洲》詩句中確切地描繪說:“一嶺復一嶺,十畝幾千丈;厥淄蕹,我在青天上!比绱硕盖推D險的蜀道是三峽南部巴山蜀水連接荊楚的要道,負載千軍萬馬,暢流百貨萬物。點軍碑現(xiàn)立于點軍坡頂南側,為清光緒乙酉歲(1885年)紀念三國名將關羽在此點軍宜昌總鎮(zhèn)羅縉紳所立。至今碑文清晰可見“漢壽亭候點軍處”等字樣。碑高320厘米,寬105厘米,厚20厘米。文佛古寺位于聯(lián)棚鄉(xiāng)文佛山,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康熙年間達到鼎盛時期,慈禧聽政時,該寺高僧止明被聘為國師,F(xiàn)寺廟為新建設施。北宋造紙坊始建于宋代,現(xiàn)座落于車溪風景區(qū)。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造紙坊水動力落差處積存的碳酸鈣乳石可證明。位于巴楚故土園景點的紙坊碳酸鈣乳石長240厘米,寬40厘米,厚30厘米。石門洞道觀位于聯(lián)棚鄉(xiāng),在古東湖八景中被稱為“靈洞仙湫”,現(xiàn)存有部分碑刻等設施,基本屬新修建筑。艾家商代遺址位于艾家化肥廠與荊門山之間的琵琶垴二級平臺,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化堆積,現(xiàn)已采集到部分商代石器、陶器標本。李家河遺址位于點軍街辦李家河村,1956年在此發(fā)現(xiàn)陶片石器,經鑒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碑灣遺址位于點軍街辦紫陽村碑灣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其它人類文化遺址景型包括楚塞樓、執(zhí)笏山玄帝觀、孝子祠、蘆林古渡、關帝廟、烽火臺、鎖江石、私鹽坡、吳三桂征戰(zhàn)遺址等,均已被毀。
(3)革命圣地戴熙康烈士就義處,現(xiàn)在點軍街辦卷橋河村。白云山抗日舊址,現(xiàn)在土城鄉(xiāng)白云山村。
10、歷史人物和著名人物 宜昌籍明代京官王篆,官至吏部左侍郎,晉少宰,被百姓尊稱為“王天官”!巴踝示印爆F(xiàn)在紫陽龍洞。點軍現(xiàn)代著名人物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何為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物資部副部長席先知;全國總工會文、科、衛(wèi)主席張宏遵;國防科工委劉顯銀;國家林業(yè)部的高級工程師楊家楷、伊家珍;國家安全部的胡全秀;鄭州市副市長李永紅;省安全廳副廳長陳大富;人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長黃代坤等。
11、近、現(xiàn)代重要歷史事件 1927年中共黨員戴熙康從洪湖蘇區(qū)派來宜昌,在點軍街辦(原西鄉(xiāng))五龍譚家河成立第一支部并從事農運工作,次年8月,被清鄉(xiāng)團殺害于安安廟(卷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