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嵐安古為羅巖,開拓于新生石器時期,發(fā)展?jié)h代,成熟于唐朝(1986年六月文物普查、省文物考古二隊在四嘎出土磨制石斧等新生石器時期石器和漢代瓦、漢磚堆積地和遺址),唐朝在羅巖設(shè)羅巖羈縻州(史書有記載),宋代為巖州直至清末更名為昂州,1937年國民黨中央師范考試院院長戴傳賢考查西康時更名為嵐安。
巖州興盛于明,閉塞于清代中期,原在古羅巖時期史書記載土著人為羌人,食蕎麥,穿毪子,住山洞(有遺跡),唐末吐番勢力達大渡河流域,羌人被吐番統(tǒng)治同化,宋代末西夏國被金滅亡后,部分西夏人順河谷南遷,有一部落順大渡河谷來到金湯、魚通、巖州,從此,西夏文化,羌人習俗在巖州定居,發(fā)展設(shè)置政權(quán)巖州長官司。明洪武七年,朝庭為控制邊夷和土蕃把雅州茶倉改遷巖州,設(shè)巖州衛(wèi)、置茶馬互市、修養(yǎng)善茶馬官道,清中期官道改化林,巖州閉塞。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工農(nóng)紅軍長征在嵐安經(jīng)過大小戰(zhàn)斗七次,建立康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為保證紅軍長征的順利進行,有600多名紅軍指戰(zhàn)員犧牲在嵐安,用生命和鮮血染紅了嵐安的土地,留下了許多革命文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古羅巖為細石器文化(石宮記載),唐末吐蕃傳入藏文化,政教合一,笨幡教受到排斥,宋末西夏文化傳入巖州、羌碉(穹籠)、剌繡、婚俗、石棺、甕棺火葬、羊年火把、鍋卓、盧吟、就吟、羌氏白石傳說和公巴笨幡教、端公黑教等等。特別是剌繡是傳統(tǒng)工藝,凡女人自小由母系傳授,至今百分之八十的少女、婦女均會剌繡,花色圖案之多,小兒服飾從頭到腳全是花的世界,****服飾也是別具一格,女裝為白色頭帕、青色花邊領(lǐng)架,深色毛蘭長衫、青色圍腰白底繡花腰帶,繡花云云尖尖鞋;男裝是蘭長衫,腰拴繡花伴肚,腳穿火麻制麻窩花草鞋地,羊皮皮褂男女均穿。
婚俗為半夜哭親、背親、紅爺、伴客、正宴、回門、匯親等,喪葬依然石棺,只是土葬。
婚喪嫁娶都有鍋卓(歌莊)跳唱到通宵達旦,男女都會跳鑼戲九仙燈(木姐珠和斗安珠傳說)也在重災之時組織演唱。大家在吉慶之時把白石作為神,羊作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