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紹興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繁衍生息,馬鞍山、壺瓶山等多處越族聚居遺址,距今約4~5千年。傳說時代,有鯀建堯郭迎堯巡狩;舜生上浦姚丘,厄會諸侯于百官,因有余姚、上虞、舜江、百官等地;大禹治水,娶妻涂山,計功諸侯于茅山,改名會稽山,遂有會稽之稱。后死葬會稽,今存大禹陵等18處遺跡尚歷歷在目。帝啟襲位,史建夏朝,立廟南山,以奉禹祀。帝相失國,少康中興,無余封國,始號于越。春秋戰(zhàn)國,允常稱王,僭稱越國。句踐繼位,構筑小城、大城(統(tǒng)稱蠡城)。遂有大越滅吳擴土,橫行江淮之間,號稱霸主。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郡縣天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更名大越為山陰,縣制同此而始。析山陰東部置會稽鎮(zhèn)山為大。山陰在山之北為小,故多撤山陰而存會稽。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山、會并設才成定制,均以城河為界,東會稽,西山陰,且同城而治。千有余年而至民國(1912),廢府并縣,襲府名而為紹興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10月,析紹興縣城區(qū)為紹興市,駐城;析紹興縣東部為會稽縣,駐皋埠;西部仍紹興縣,移駐柯橋,柯橋為縣治始此。1950年5月9日,兩縣一市合并,仍紹興縣,治城區(qū)。9月15日又析城區(qū)復置紹興市(縣級),縣、市同城而治。1958年2月21日,撤市并入紹興縣。1962年1月11日,再析城區(qū)置市(縣屬)。1963年1月3日又撤縣屬市建制,稱紹興縣城關鎮(zhèn)。1981年3月31日,撤紹興縣,建紹興市,仍縣級。1983年7月23日,國務院批準實行市管縣體制,撤紹興專員公署,設紹興市(地級),撤縣級市,恢復為紹興縣,駐市。是年9月20日,省府辦公廳通知,析紹興縣城區(qū)和周邊亭山、禹陵、靈芝、城東,梅山5鄉(xiāng)和東湖1鎮(zhèn)建越城區(qū)(縣級),隸紹興市。市、縣、區(qū)同城而治。至2000年7月,再析紹興縣之東浦、鑒湖、皋埠、馬山、斗門(不含新馬山村、新合作村、新皇甫村,新孫端村、新豆姜村和新斗門村)5鎮(zhèn)以擴大越城區(qū)地域。是年10月,紹興縣行政中心搬遷柯橋試運行。2001年1月13日,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遂于3月23日舉行紹興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柯橋揭牌儀式。